今天晚上到了一個高中的好麻吉家裡做客,
和一些認識了10來年的老朋友來參觀他在台北的新家。
一如往常地大家還是在那邊喝酒聊天,
從過去愚蠢的往事聊到現在彼此間的生活。
房子的主人從以前到現在都是一個非常好客的人,
所以常常會有很多人到他家裡喝酒聊天,
有時候他家就像是大家的聚會場所一樣。
從他新家的室內裝潢與空間規畫便可以一覽無遺。
以廚房和餐廳為主軸向前延伸到客廳,將臥房減為兩間,
把更多的空間讓出成為公共空間;
開放式的廚房利用吧檯的延伸連接成為餐桌,
讓處裡酒與食物的主人可以直接的與來訪的客人在共同的空間下享樂。
因為生活的習慣總是喜歡在較為開闊且可以自由飲食的空間下生活,
所以平時一個人在家時那明朗開闊的餐桌也轉而變成了書桌。
就好像是那些傳統的Living room, Dining room, Kitchen被結合成了一個空間下的LDK,
可以在現在日本非常多的小坪數住宅中看到,
也代表了現在許多新式的單身住宅或小家庭,
在長時間工作回家後,
希望有個很自在開闊的空間,
同時又能滿足多種的功能,
而彈性最高得公共空間的確可以設計調整用來完成不同需求。
而操做這些公共空間的手法,
可以依據不同使用者的不同的行為習慣,
來做為設計的基礎。
使用者的人數多寡、
使用者的習慣動線、
使用者的身材與動作習慣、
使用者的生活行為與活動的肢體行為和空間的關係、
...等
或是在更抽像更精神層面上的解析,
在個性上與行為模式的空間需求下所產生的空間感知,
是否也能反映在建築空間中?
我想也許這是我一直想去學習、記錄、了解的,
因為這些事情絕對與設計師在設計空間上有極大程度上的相關與影響,
如果可以用一種較為科學或較具數值根據上的方式來解析與設計。
在以往似乎是用設計師所學的經驗在自我內部消化後所產生出來的單一設計,
但若是利用電腦參數模擬後,在一定的方向基礎上產生出的多種可能,
也許可以產生出更有說服力的可能性,並能在多種設計方案下去做選擇,
避免過去的不足與失誤。
扯了很多,好像解析所有的行為等等,似乎也不大可能,
但也許能從一些大方向的事情下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